【IT時代周刊深度觀察】從某種程度上說,新浪網總編輯陳彤的確可稱得上是中國互聯網門戶運營的一個縮影。當他離開效力了十余載的新浪后,如果“及時”地拋出“門戶已死”這樣的觀點,卻不免過于偏激。為何這樣說?IT時代周刊通過對門戶網站發展史的梳理及對業界專家的訪問,來試著給出答案吧。
門戶往事
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的民眾已經能夠感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其已開始滲透到國人的實際生活中。搜狐、網易、四通利方(新浪網的前身)這幾個門戶網站,已經開始成為了重要的互聯網應用形態。彼時,互聯網作為“第四媒體”的概念,被聯合國正式提出,一年后,有國內專家也認為,一個因特網和信息高速公路為主體的“第四媒體”所產生的影響力,可能將在10—20年內超過傳統媒體,并迅速崛起。
如今再看這位專家當時的預測,“迅速崛起”是肯定的了,但“10—20年”的這一時間跨度卻有些大。在經歷了2000年時的互聯網泡沫后,依靠著SP(增值服務)業務,新浪、搜狐、網易很快再次站住了腳跟,到2003年時,這幾大門戶均實現了全年盈利,有評論稱,這一年宣告了“互聯網復蘇時代的來臨”。當時的門戶,早已成為了新聞內容的重要集散地,流量入口的形成,使他們扮演著在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陳彤帶領新浪的編輯參與每項重大新聞的報道,構成了彼時門戶新聞報道圖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后的很長時間內,包括后來騰訊網和鳳凰網的出現,都在繼續幫網絡新聞成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添磚加瓦。陳彤當年所出的那本《新浪之道》,成為了一眾網絡編輯的入門寶典,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拋開業界人士對此書的種種或好或壞的評價,這個例子更大的意義恐怕在于,這種門戶新聞報道的運營模式,隨著這本書的廣泛傳播而加以固化和程式化,門戶這種有如富士康式的流水線手工做互聯網新聞的做法,不僅凸顯出了當時的靜態頁面等技術條件的限制,也顯現出了當時國內互聯網信息傳播手段的局限性。
多年前,《三聯生活周刊》援引一位互聯網業者的話對此評論道,“現在的互聯網死氣沉沉,所有2001年之后的幸存者都在睡大覺”,“中國的互聯網用戶被模式化了,新浪、搜狐等門戶的新聞已經形成了固定套路,每天一億多網民都在過著近似的互聯網生活”。其實,不光是網民感覺上的乏味,當時的網絡編輯這樣的工作,也無多少技術含量可言,只要頻繁地在電腦鍵盤上不停地“Ctrl+C、Ctrl+V”,就萬事大吉了。當然,這也與網民不同時期的口味有關,以當時的技術和人力以及環境,制作精品內容、原創內容,顯然是不現實的。盡管如此,2003年時,美國《商業周刊》還是對新浪、搜狐、網易給予了高評價:“前景看起來很美!”當然,除了新浪堅守新聞陣地外,其它的門戶都在開拓新的業務作為自己新的主線。
2005年時,幾大門戶第一次受到了外部的威脅。一個叫方興東的人在2002年引進國內的“博客”概念,在這年忽然爆發,后來人們也把2005年稱為是“博客元年”。在這背后,是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已升級到Web2.0模式,更加專注和強調與用戶的交互。方興東創辦的“博客中國”,此時也迅速膨脹起來,將自己置于與幾大門戶同臺競技的地位。可是隨后情況便發生了逆轉——以新浪為首的幾大門戶紛紛進軍博客,憑借著資源和流量上的優勢,很快大獲全勝,專門的博客網站,難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幾年后,博客的“繼任者”出現了。借助時任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離職的消息,新浪的這一新興事物“微博”獲得了外界的極大關注。其實,這個產品在新浪內部,被稱為是比博客更具有戰略意義的產品。其后它的發展,也并未辜負新浪的厚望,公眾靠它擴散信息、媒體從業者掌握的新聞線索,很多時候都是從微博上來的。從那時起,移動化和社交化也開始被頻繁提起,門戶模式正在悄然改變。
變革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大眾手中多了一臺甚至多臺“迷你PC”,原來PC互聯網上種種需求,開始向移動設備端遷移,門戶的信息服務也包含在其中。這時候的門戶網站,已大不如前,流量的降低,靠單一的網絡廣告獲得的收入,都讓投資者的興趣劇減,這些門戶網站的經營者們,開始再次考慮轉型的問題了。
2010年時,新浪CEO曹國偉說,“微博將幫助新浪從一家傳統門戶網站實現向平臺化的跨越”,他想借助微博之力,讓新浪從傳統門戶向平臺化轉型,曹國偉將這稱為是“新浪的二次創業”。而搜狐CEO張朝陽則希望重點打造公司在內容、游戲、搜索引擎、社區等多個領域的競爭力,開辟一個多元化發展的新門戶時代,終結以廣告營收為單一收入來源的門戶模式。隨后,搜狐、網易的新聞客戶端等產品紛紛亮相。
不過它們的競爭對手也多了起來。垂直類的媒體網站,正在成為媒體發展的樣本。在科技、汽車、房產、相親、旅游、招聘等這些垂直領域,已經涌現了汽車之家、搜房網等上市公司,每一個垂直市場,又會誕生形式各異的差異化媒體。隨著移動平臺的落地,廠商也正在增加媒體的屬性。垂直網站的壯大顯示出消費者對信息的專業化程度的要求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信息傳播和服務正在整合,“懶惰”的用戶傾向于一站式的服務,以往媒體上掛廠商的廣告,某種形式上也是一種整合,只是最為初級和粗放式。而更專業的用戶,更精準的服務,則需要媒體對自己的網站、產品,以及用戶有仔細的了解,從中挖掘價值和機會。
垂直網站的壯大,加上移動產品的深入生活,讓門戶的優勢地位迅速降低。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就對《IT時代周刊》說,“垂直類屬于深化類,WAP屬于轉向類,可以說,傳統門戶網站受到了雙重夾擊”。有媒體這樣評論,“移動化和社交化的發展無疑更讓傳統門戶模式捉襟見肘,而強勢崛起的新媒體平臺也讓體態龐大的門戶應對起來略顯有心無力。看看日漸臃腫不堪的門戶首頁,就知道這些曾經民眾心中最受歡迎的媒體如今所面臨的尷尬”。“2005年是門戶發展的最高峰,但是現在呢?百度的市值遠遠高于新浪”,資深互聯網專家謝文對《IT時代周刊》記者說,門戶那種對國外先進產品直接進行復制的做法是不行的。那么,在“媒體產品化”時代,門戶該如何做?
“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傳統互聯網門戶,簡單地說就是信息多、快、全的呈現”,謝文告訴記者,但是這樣的發力方向已經沒有前途了,未來在傳播機制上更應該成為發力的重點。“未來更多的新聞內容應該在多樣化的呈現形式方面下功夫,比如更精準的新聞推送機制,對用戶喜好的分辨,以及多媒體時代信息更為豐富活躍的呈現方式”。“未來基于多終端的為用戶提供專業、及時、平等、多角度的新聞服務將成為最大的挑戰”。
未來有許多挑戰,但這是否就意味著門戶會沒落呢?“如今自媒體、社交媒體大行其道,但如果說這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消亡,這樣的結論還是很偏激的”,知名互聯網專家包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技術本源上說,信息在什么樣的終端上呈現,不同終端不同信息類型,影響了新聞的選材和制作。比如基于HTML5對不同屏幕尺寸的適配,就目前而言,桌面新聞現在做的最好的,還是門戶網站。未來的媒體形態會朝著復合形態演進,各種媒體的傳輸介質,也不會是單一形態。“互聯網門戶的行為形態和自媒體行為形態是彼此補充的,門戶的傳播形態還是主流,自媒體還是補充,這主要依賴于信息搜索、信息篩選以及信息匹配技術,另外還要在算法和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突破”。
對于這樣的觀點,謝文也認為,現如今,門戶仍處于過渡階段,未來三到五年后,將會產生新的門戶和機制,這其中會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手段。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則在接受《IT時代周刊》記者采訪時說,網絡媒體應當從產品和活動及服務的角度來思考,現在只是單向傳播,這樣是走不出去的。“現在的互聯網產品,應該走一條基礎服務免費而增值服務收費的路”。“例如騰訊、阿里巴巴,他們專注于產品這個層次,收費全都出自增值服務。而網絡媒體現在只做了新聞客戶端,還是按照老路子走,卻沒有意識到互聯網免費模式的變化。
對于門戶的渠道角色,謝文表示,經過優勝劣汰,網絡的傳播渠道會向公共管道輸送平臺的方向發展。這就像亞馬遜的做法,作者直接和出版社或某個工作室簽約,直接在亞馬遜書店銷售,可以去掉中間商的環節。總之,過去那種效率不高,成本不高的形式,一定會被淘汰,“現在對于傳統的網絡媒體而言,是一個跟得上就跟,跟不上就被淘汰的時代了”。【責任編輯/劉佳慶】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